摘要: 過去一年,海蒂的花園淘寶店寄出了22914盆藍色陰雨,這意味著春天一到,藍色花瀑會散落在全國各地2萬多個陽臺和花園。從夫妻店開始,海媽和團隊打通了花園、賣場、種植基地整個鏈路,建立起自己的園藝品牌,做到了行 ...
春天到了,花兒開了。 文/易琬玉 編輯/范婷婷 早上八點前,海蒂的花園里空無一人,花兒沾滿露水,鳥叫、風聲和各種香味混合著正好的陽光,靜悄悄的時候,有時還能聽到玫瑰花綻放的炸響,很輕的”啵“的一聲,是在格子間里遇不到的自然饋贈。 14年前,學計算機出身的海媽徹底轉行開始賣花。從線上團購和淘寶店鋪開始,她擁有了自己的第一間花店,十幾平的店面是創業的起點,到如今她的花園和基地已經接近一萬平米,“海蒂的花園”淘寶店擁有100多萬粉絲,海媽也離“讓每一個陽臺都開滿鮮花”的夢想越來越近了。 (海媽的媽媽與月季“藍色陰雨” 圖源:海蒂的花園公眾號) 過去一年,海蒂的花園淘寶店寄出了22914盆藍色陰雨,這意味著春天一到,藍色花瀑會散落在全國各地2萬多個陽臺和花園。從夫妻店開始,海媽和團隊打通了花園、賣場、種植基地整個鏈路,建立起自己的園藝品牌,做到了行業頭部。 從電腦銷售到行業TOP花店主 (海媽邱亞敏) 海媽原名邱亞敏,1978年她出生在四川資陽的小山村,從有記憶開始,就和山野很親近,家里養了豬、羊、鵝、鴨、雞、狗,放學回家她會去坡上放羊,羊吃草她就看夕陽,山背后是柏樹和竹林,樹蔭下有蕨類植物,能被陽光照到的青苔,還會開出小花。年歲見長,有時爬到山頂俯瞰,望見的并不是遠方和村莊,而是一座山和另一座山。 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樣,總歸要去瞧瞧。通過讀書走出山野后,邱亞敏學了計算機,后來跑去電腦城創業,這份工作沒有日曬雨淋,但在這種‘不見天日’的生活里,她發覺自己失去了對四季變化的感知,“覺得非常疲憊、焦慮”。但好在還有花,在連餐桌都沒有的出租屋里,她還是會在夏天抱回茉莉花,在冬天種上仙客來。 電腦城的生意不好做,這也不是她想要的生活。2008年,邱亞敏離開電腦城,投向自己的愛好,在論壇里一邊分享園藝知識,一邊開鮮花團購。 但論壇畢竟不是專門賣貨的地方,她索性開了一個淘寶店,當時每個月能有2萬營業額。攢下一筆錢后,她就在成都的人民南路擁有了自己的第一家花店。三年后女兒海蒂出生,花店和線上的品牌名也就都更名為“海蒂的花園”,而她也作為“海媽”被更多人熟知。 從開始園藝創業的14年里,海媽搬了14次家。從一家小花店,到現在的頭部園藝商家,愛分享的海媽也成為擁有百萬粉絲的園藝達人。 花園里的人比春熙路上還多 種花的人往往都愛分享,十年前,海媽在博客里記錄栽花的日常和養護經驗,各類植物扦插大法、梔子花養護小秘訣、13款繡球推薦、早春月季怎么養……如今進入短視頻時代,她的抖音帳號也吸引了200w粉絲關注。 同樣的,種花的人也愛看別人家的花園和陽臺。每年的夏季是園藝市場的淡季,也是海媽一家人的暑假,在疫情之前,他們會去探訪世界各地的花園和它們的主人。無論是陽臺花園、露臺花園、樓頂花園還是庭院花園,“魅力都不在于它有多大、栽種了多少名貴的花朵,而在于花園主通過細心呵護的勞作與花園建立的聯系”。 肆意盛放的花朵、做了一半的雜事、花園主們腳底生風地穿梭在花園小徑……迥異的人生故事和種植經驗都被記錄在了她的花園探訪手記里,后來它們被編輯整理成《海蒂的花園》出版,在花園節就簽售了10000本。 海媽喜歡去看別人的花園,她的花園也吸引著絡繹不絕的訪客,“尤其是百花齊放的春天,花園里的人比春熙路上還多”。因為土地規劃、水災被淹等原因,海蒂的花園也經歷過三次變遷?,F在這個3000平的大花園原本種植的是桃樹,投入了200多萬元,花了半年時間才將荒地改造成夢中的花園,這里是海媽的測試田、是孩子們的樂園,也是花友們的打卡點、天然的直播間。 海媽很早就接觸起直播,“當時有個年輕人想要直播花園,我還以為很難,沒想到她帶著手機和支架就來了,我就也想試試”。最開始海媽只是展示、嘮嗑、分享養花經驗,后來發現在直播間能更直接地了解花友需求,也總是有人詢問如何購買,她便索性在2014年正式做起了淘寶直播。 因為前期粉絲的積累和親和的直播風格,海媽直播的時候最多能有二三十萬的觀看。直播間里,她展示著自家的花,說著說著就笑起來,有粉絲就是因為海媽”富有魔力“的笑聲而關注她,“即便不買花,也會去淘寶看看海媽的小視頻,聽她哈哈大笑”。 (海媽與繡球 圖源:海蒂的花園淘寶店鋪) 每年的春天,會有大批花友涌來購買繡球,“大家喜歡它的花團錦簇”,這種夏季的“網紅”植物,初夏盛花,秋季復花,一個品種就有上萬個訂單?,F在海媽已經有了200多人的團隊,主播們在花園里一直播到天黑,創業10多年,”海蒂的花園“淘寶店也擁有了三顆金皇冠。 從月銷2萬的佛系店鋪,到如今的行業TOP,海媽慶幸踩在了時代浪尖兒上,也慶幸自己沒有因為遭遇嚴冬而放棄,“其實種花也是這個道理,冬天熬過就會等來春天”,從街邊十幾平的小花店開始,海媽已經擁有了自己的花園、賣場和種植基地。 “被需要”的精神需求 直播是園藝類店鋪最好的展示形式之一,花朵都不是標品,直播比圖文更能展示各色花卉的美麗,而更重要的是,花卉通過直播給人帶來的愉悅感是許多商品無法取代的。 疫情剛剛爆發的時候,海媽立馬組織團隊直播,“大家在家里憋悶、感覺心里空落落的,看花就很治愈”。事實也確實如此,海媽也會在直播間展示普通人的陽臺,許多小白就是通過她的直播和短視頻第一次嘗試種花。 種花看起來并不是件容易的事,需要人花費時間,付出耐心和細心,但正是因為這種照料花朵時“被需要”的感覺,能夠給人帶來慰藉。曾經有“怎么都種不好”的花友,坐高鐵專程來到海蒂的花園討教經驗,“其實花朵并不真的那么嬌嫩,你只要花費一點精力去了解它的習性,給她適宜的溫度、水分、光照,它就會全情地給你綻放”。 而種花也不只是刻板印象里的女性專屬,海蒂有許多認識十年以上的老花友,“大男人種起花來也不含糊,我親眼看著他從在小陽臺種花,到現在在別墅里種花,還有了自己的花園”。她也去走訪過3位美少年的夢幻花園,其中最小的花友是00后男生,他和小伙伴們在學校里自建了一座露臺花園,為了在上課之余也能完成養護花園的重任,他們還用代碼寫了一套自動灌溉系統。 (花友何同學的自動灌溉系統和代碼 圖源:海蒂的花園公眾號) 在團隊的辦公區里,推開門就是花,辦公室里也擺滿了花,“園藝不只是一項愛好,更是一種生活態度”。通過店鋪感染到更多人,是海媽覺得最有成就感的事情。 海媽也用種花的方式來養育兩個女兒,”她們需要什么我就給什么,不需要雞娃,就像花開都是它自己在開,不是我要它開它就開的“。 花園還未建成的時候,女兒就在土地里打滾玩泥巴,等到建成后,女兒們的玩具就變成了剪草機和外公扎的秋千。海媽還給她們修了小池塘,養著小紅魚,種了鳶尾和睡蓮?;▓@是她給兩個女兒的禮物,盡管會精心去設計和打理,但也會極力保持天然去雕飾的那一面,”我們的花園里有十幾萬只蝌蚪,孩子們在里面玩耍也不會感到害怕。小動物是花園生態良好的證明,不過也會有意料不到的蟲害,比如有年薊馬吃掉了一大片花的幼葉,導致我們很多花都下架了……“ 更多的時候,邱亞敏以“海媽”的身份出現,她被花園里的萬千植物需要,也被兩個女兒和家人需要。心甘情愿去給予,但不去催促任何花開,這是她通過種花學會的事情,“任何時候花園都不會盡如人意,無論付出多少努力,總有毛病,像極了人生;但任何時候花園里都能找到美好,無論經歷多少挫折,花總會盛開,也像極了人生”。 |
過去一年,海蒂的花園淘寶店寄出了22914盆藍色陰雨,這意
每一個裝修過房子的消費者都有類似的經歷:把一個毛坯房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