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西咸新區|開放合作 創新引領 要素集聚 ——西咸新區高質量推進自貿試驗區建設 中國商務新聞網 國際商事“家門口”解決;國際化人才服務高效便捷;科技金融精準支持;“保姆式”全生命周期服務為企業保駕護航;公共 ...
西咸新區|開放合作 創新引領 要素集聚 ——西咸新區高質量推進自貿試驗區建設 中國商務新聞網 國際商事“家門口”解決;國際化人才服務高效便捷;科技金融精準支持;“保姆式”全生命周期服務為企業保駕護航;公共服務平臺提升貿易便利化水平…… 五年來,陜西自貿試驗區西咸新區以創新引領為抓手,大膽探索實踐,打造一流營商環境,讓市場主體活力競相迸發,日益成為企業發展的“沃土”、要素集聚的“磁場”。截至2022年2月底,陜西自貿試驗區西咸新區新增市場主體37347家,注冊企業15488家,其中外資企業185家,注冊資本億元以上企業186家。 西咸樣本 制度創新力促產業鏈壯大 聚焦產業鏈關鍵環節、重點領域,不斷加快改革創新,是陜西自貿試驗區西咸新區探索差異化改革的著力點之一。 為著力金融領域改革創新,陜西自貿試驗區西咸新區打造了“科技金融超市”。傳統金融服務機構僅擔任投資方和融資方之間“橋梁”的角色,但在“科技金融超市”平臺,企業可以得到從企業股權結構設計輔導、多種股權債權融資方案設計、專屬產業政策申報、企業定向培育、知識產權注冊、財稅法服務等綜合成本最低的全生命周期服務。 “科技金融超市”平臺負責人李寧介紹:“企業只需在科技金融超市線上平臺上輸入財報等綜合信息,即可匹配相關金融產品。同時,我們也會精準地根據投資方的投資規劃,幫助企業優化融資方案,以便獲得更多融資。” 記者了解到,“科技金融超市”平臺已經建立起高成長企業分級分類定向培育體系,遴選出一批“雛鷹”“瞪羚”以及“科技領軍”企業,建立科技企業數據庫,針對不同發展階段企業面臨的不同問題,開展財務、稅務、融資等方面的專項培訓輔導,實施定向培育管理。 自2020年7月正式掛牌以來,“科技金融超市”平臺先后引入創投、風投、天使投等國內外股權投資機構400余家,證券、信托、保理等債券投資機構36家,會計師事務所、知識產權評估機構、融資租賃機構等第三方專業服務機構9家,累計舉辦融資培訓、專題講座、銀企對接等活動100余場,輔導融資企業及意向融資金額1.1億元,已完成5000余萬元;輔助培育四板掛牌企業14家、三板企業3家、上市后備企業7家。 聚焦大健康產業,開展系列改革創新,陜西自貿試驗區西咸新區培育了第三方醫學檢驗檢測實驗室共享模式、中英聯合診療模式等改革創新案例并在全國復制推廣。其中,體外診斷類醫療器械研發轉化公共服務平臺,為企業提供從立項調研到注冊上市的全生命周期服務支撐,降低醫療器械注冊持有人經營成本,助推研發成果快速轉化。“平臺已經完成運營制度體系建設、醫療器械生產質量管理體系建設,已有4項第一類醫療器械備案并投產出口。”平臺負責人周夢詩說。 自貿試驗區先行先試優勢顯現,各類創新要素加速集聚,以醫療健康產業、臨空產業、文體旅游產業、先進制造業等為代表的重點產業正在陜西自貿試驗區西咸新區蓬勃發展。 西咸速度 暢通通道構建一流“自貿生態” 坐擁西北地區唯一的臨空經濟示范區,建設“一帶一路”航空物流樞紐是西咸新區空港新城功能區制度創新的重要方向。五年來,空港功能區發揮區位優勢,在通關便利化、貿易自由化等方面累計形成了42項創新案例,其中1項全國復制推廣、2項部委認可,6項全省復制推廣。 其中,空運國際貨物機坪“直提直裝”改革,通過海關“順勢”和“嵌入式”監管前置,實現國際貨物24小時“隨到隨提、隨到隨裝”。這讓三星(中國)半導體有限公司貨物從包機落地到進口設備運抵廠區,時間縮短了近三分之二。 近年來,西咸新區在第五航權、保稅航油、模擬機保稅租賃等多項業務上實現“零突破”,綜合保稅區封關運營、西安空港型國家物流樞紐成功獲批…… 截至2021年年底,西咸新區空港新城已經累計開通全貨運航線38條,其中國際航線19條,覆蓋首爾、莫斯科、洛杉磯等13個國家的18座城市,年貨運吞吐量達39.56萬噸,全國排名第九。 受益于西咸新區國際航空樞紐建設,陜西航空產業發展獲得更大助力。 陜西是中國航空產業大省,擁有全國四分之一的航空專業人才和高精尖設備,是中國大中型飛機設計、研發、試飛、生產的重要基地。而陜西西咸空港綜合保稅區內的西安國際航材供應鏈管理中心,發揮數據平臺的集成化服務,讓西北乃至全國的飛機制造和國產商用飛機的高效運維更有保障。 西安國際航材供應鏈管理中心負責人汪濤介紹,通過數據共享,無論是和海關還是上下游客戶,都能無縫對接、協同協作,訂單交貨周期大幅下降,也幫助企業減少了資金占用,進而能夠助推航空企業有效提升國際競爭力。 根據產業上下游生產節奏,面向全球采購各類航材備件,實現航材資源集中供應,為航企提供一站式服務……現在,西安國際航材供應鏈管理中心已經被國際航材上下游客戶贊譽為“國際航材超市”。 西咸服務 “雙試”聯動為企業貼心服務 陜西自貿試驗區成立以來,西咸新區積極構建國際化、法治化、便利化營商環境,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在法律、教育等領域合作走深走實,“自貿+服貿”特色發展路徑成效初顯。 2020年9月,西咸新區能源金貿功能區設立“一帶一路”法律服務創新中心,聚焦項目對接、風險化解和糾紛調解,多方整合“一帶一路”沿線商會及服務機構,為企業提供投資政策、法律咨詢、金融保險、風險防范等全方位服務。 2021年5月,“搭建國際化多元化法律綜合服務體系”入選全面深化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最佳實踐案例”,向全國推廣。 西咸新區(自貿試驗區)法律服務創新產業園再傳“捷報”,區內北京德恒律所西北總部借助涉外法律法規咨詢平臺,為某央企在白俄羅斯工商會國際仲裁院的仲裁案件提供法律支持,助力中企贏得訴訟。目前在西咸新區(自貿試驗區)法律服務創新產業園已經聚集“一帶一路”法律服務創新中心、“一帶一路”國際商事法律調解室等10余個涉外法律服務類機構,構建起以商事調解、法律援助、公證、仲裁評估、涉外法律檢索等多元化服務體系。 人才是營商環境的要素之一,國際化人才是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重要支撐。 今年初,西咸新區人力資源產業園被認定為國家首批“人力資源服務領域特色服務出口基地”。圍繞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西咸新區人力資源產業園已經探索形成多項可復制推廣的人才工作及人力資源服務業改革創新經驗及模式,其中“國際高層次人才一站式服務平臺”作為陜西首批自貿試驗改革創新成果在全國復制推廣。 陜西自貿試驗區成立以來,西咸新區人力資源產業園累計服務新區企業1139家,服務人數近7.7萬人,累計引進包括世界五百強、中國百強在內的優質人力資源機構10家,業務涵蓋人力資源外包服務、勞務派遣服務、人才招聘、高端人才回訪等。 今年2月,西咸新區“探索國際教育創新發展新模式”入選全面深化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第二批“最佳實踐案例”,向全國復制推廣。這一模式,通過搭建國際教育合作、國際教育雙創就業及國際人才引進服務平臺,實現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的“三鏈三平臺”有機銜接,為我國教育領域的對外開放提供創新方案。 受益于“探索國際教育創新發展新模式”,多名留學生獲得簽證開設公司,上百名國際人才實現就業創業,從“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引進外貿技能型人才400余人,20余家國內企業的海外業務引進和輸出人才3000余名。 五年來,以制度創新破解發展難題,以全方位開放合作集聚發展資源,西咸新區已經完成69項改革試點任務,累計形成185項創新案例,其中14項在全國復制推廣,30項在全省復制推廣。西咸新區充分發揮自貿試驗區輻射帶動作用,高效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強化國內國際資源要素集聚,暢通國內市場與全球市場的連接,推進產業鏈供應鏈開放發展,成為陜西融入國內國際雙循環、建設內陸改革開放高地的重要樞紐。 作者:王嘉楠 李 倩 艾金芝 |
本文轉自:甘肅日報 近日,蘭州新區首列南亞國際公鐵聯運
近日,省政府副秘書長、山西綜改示范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