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新華社太原4月1日電(記者曹陽、楊晨光)泥漿沿著纖細的紋飾輪廓線在陶胎上游走,片刻工夫,一朵盛放的荷花躍然瓶身。上釉之后,陶胎被放進900多攝氏度高溫的電窯內燒制。泥與火之間,一件件琺華器在“90后”女孩喬 ...
新華社太原4月1日電(記者曹陽、楊晨光)泥漿沿著纖細的紋飾輪廓線在陶胎上游走,片刻工夫,一朵盛放的荷花躍然瓶身。上釉之后,陶胎被放進900多攝氏度高溫的電窯內燒制。泥與火之間,一件件琺華器在“90后”女孩喬琳手中迎來新生。 琺華又名法花、法華,是集雕塑、繪畫等多種藝術于一身的彩釉器,曾在山西東南部地區廣為流行。制作琺華需經過選料、制泥、成型、立線、素燒、施釉、釉燒等數十道復雜工序。因其高超的制作技藝、獨特的文化內涵和重要的藝術價值,琺華和推光漆器、澄泥硯并稱為“山西三寶”。 3月23日,在山西省陽城縣沙坡村,喬琳展示琺華作品。 山西陽城女孩喬琳是山西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喬氏“法花”陶瓷傳統手工技藝的第二十九代傳承人。爺爺創辦的陶瓷廠傾注了家人大量的心血,正因如此,他們陪伴喬琳的時間少之又少。幼時的喬琳,除了上學,整日就泡在廠里。雖然從小就耳濡目染,但喬琳對琺華制作卻并不“感冒”。“感覺這是一個很耗人的事情,過去一直理解不了家人對琺華的情感。”喬琳說,“直到有一次爺爺拿出了自己潛心整理的資料,我仿佛感受到了一種無聲的召喚。” 3月23日,在山西省陽城縣沙坡村,喬琳在制作琺華。 喬琳開始主動查閱、學習和研究更多有關琺華的資料,力求在全面掌握琺華工藝的基礎上有新的創意。她發現,傳統的琺華顏色種類很少,且圖案風格較為單一?,m華釉色的調制配方經過百年的不斷試驗才得以形成,進行燒制的難度系數較大。喬琳在多方尋訪學習后大膽創新,把原有的寥寥幾種顏色拓展到八十多種;同時,她還嘗試把日用陶瓷藝術化、藝術瓷實用化,通過把時代背景、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融入琺華制作中,開發出極具特色的系列琺華作品。改良創新后的琺華因為設計感強、釉色特別、貼近潮流,受到消費者青睞。 “非遺的傳承不是一成不變,是每代傳承人用自己的認知和情感去賦予新的創造,我想賦予琺華更多時代氣息,這樣才能更好地傳承傳統技藝。”喬琳說,此前陶瓷產品更新換代較慢,如今從造型到裝飾手法,都加入了當下流行元素,新產品層出不窮。小有名氣之后,喬琳多次受邀代表山西赴各地參展,推廣介紹山西傳統文化瑰寶琺華。 陶瓷廠逐漸走出了當年產品滯銷的低谷。隨著市場訂單越來越多,喬琳也不斷擴大生產規模。她介紹:“目前,我們工廠共有100多名工人,主要都是周邊地區的村民,傳統技藝幫助他們在家門口就業增收。” 從電窯里取出燒制完成的琺華,喬琳轉動瓶身,仔細檢查有無瑕疵。從小就看著長輩“倒騰”這些“瓶瓶罐罐”,如今這也成了她的日常。“當我在制作琺華的時候,有一種跟先人對話的感覺。”喬琳說,“琺華已經成了我生命中的一部分,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讓古老的琺華技藝重新煥發生命力。” |
人民網海牙4月1日電 (記者張朋輝)3月31日,“紅樓藝夢”主
新華社太原4月1日電(記者曹陽、楊晨光)泥漿沿著纖細的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