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1970年4月24 日,是一個值得全體中國人特別紀念的日子。 就在這一天,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由中國第一枚運載火箭長征一號運載火箭送入太空,它標志著中國成為繼蘇聯、美國、法國、日本之后,世界 ...
1970年4月24 日,是一個值得全體中國人特別紀念的日子。 就在這一天,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由中國第一枚運載火箭長征一號運載火箭送入太空,它標志著中國成為繼蘇聯、美國、法國、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五個能自行研制和發射衛星的國家,開啟了中華民族進軍太空的征程。 人造地球衛星是衡量一個國家空間技術水平高低的重要標志。為了“東方紅一號 ”的發射成功,中國航天人付出了常人難以想象的艱辛努力和汗水心血。 在工業基礎薄弱的六、七十年代,“東方紅一號 ”是怎樣一飛沖天的呢? 一、 1957年10月4日,蘇聯率先成功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人造衛星,舉世震驚。此后的幾十年中,美、蘇展開了激烈的太空競爭,一顆顆人造衛星,一艘艘載人飛船被頻頻送上太空。 面對這種局面,黨中央和毛主席極為重視。 1958年5月,毛澤東在黨的八大二次會議上指出:“蘇聯在去年,就把衛星拋到了天上,美國在幾個月之前,也把衛星拋到了天上,那接下來我們怎么辦?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 一定要在不遠的將來,趕上和超過世界先進水平!蘇聯人造衛星上天,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要搞就搞得大一點!” 當時的中國,面臨著帝國主義的技術封鎖,很難與外界進行科技交往。對此,中國科學院決定抓緊做兩項工作:一是起草中國第一個衛星規劃,二是做出中國第一個衛星模型。 這項任務也被列為中國科學院 1958 年最大的一項任務,并為它起了個代號“581”,意為 1958 年的第一號任務。 隨后,中科院成立了專門的“581”研究組,由錢學森任組長,趙九章任副組長。 當時中國的科技基礎還很落后,但中國科學院仍然提出一定要完成這項任務,向國慶十周年獻禮。 據時任“東方紅一號 ”衛星總體設計組副組長的潘厚任回憶,進入“581”小組后,“什么都不能對外說,家人、同學都不能告訴,信箱什么的都是代號,和家人說起來只能說去中科院上班,記事的筆記本都要上交。” “581”小組的工作地,被安排在北京西苑的一個破舊三層小樓里面。正是在這里,“東方紅一號”開始了它的“飛天”之路。 二、 承接了這項秘密任務后,一幫年輕的科技工作者夜以繼日地苦干了3個月,就完成了衛星和火箭的設計圖和模型。 但由于當時缺乏火箭、衛星的設計資料和計算手段,衛星的總體設計參數一直無法確定,真正的衛星研制工作不得不暫時擱淺。 在殘酷的現實面前,科學家們深刻地認識到:衛星和火箭的研制工作,光有熱情是不夠的,我們需要的,是一批掌握科學技術的年輕的科學家們。 就在這時,錢學森向毛主席提出“581”小組 “需要一些年輕理工畢業生加入其中”,得到了中央的批準。1959年8月,一批年輕的優秀大學生,來到了“581”小組。 這批大學生被“581”辦公室安排在西苑操場甲一號的一間小雜院里住下。當時這里雜草叢生,條件簡陋,院內北側那座三層灰磚南北向的小樓,便是大家的研究室和實驗室。 西北角還有一間環境模擬實驗室,是利用院子里的一座旱廁所改裝出來的,用來進行火箭的振動、離心、沖擊等實驗。 雖然環境簡陋,但大家的熱情都很高。他們自己動手建造土煤氣發生爐,全面展開火箭探空各項研究工作和衛星預研準備工作。 1958年10月,中國派出由趙九章等科學家組成的“高空大氣物理代表團 ”,到蘇聯考察衛星研制工作。由于中蘇關系當時已開始緊張,蘇聯單方面取消了科技合作協議,中國派出的幾個科技代表團都受到了冷遇。 代表團待了兩個半月,也未能參觀到衛星研制部門及有關的地面試驗設備,至于兩國的合作問題,蘇聯更是不予理睬。 一向溫文爾雅的趙九章也忍不住發了火:“靠天,靠地都靠不??!發展宇航科學,還要靠我們自己!” 因國家經濟困難,中央決定暫停衛星研制工作,集中力量先進行探空火箭、原子彈、氫彈的研發。一年后,中國液體探空火箭首次發射成功。 到了1964年,中國在衛星能源、衛星溫度控制、衛星結構、衛星測試設備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因此衛星發射也提上了日程。 三、 1965年5月,周恩來指示中國科學院拿出第一顆人造衛星具體方案。 科技工作者們大為振奮,僅花了10天便拿出了人造衛星方案設想和系列規劃方案,并向周恩來作了匯報。 科學家們還建議總理,把衛星命名為“東方紅一號 ”,這一建議隨后也得到了中央的批準。 1965年8月,周總理主持會議,確定將人造衛星研制列為國家尖端技術發展的一項重大任務。該工程代號為“651”,中國衛星從也就此進入研制階段。 在1965年10月召開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總體方案論證會上,確定了“東方紅”一號衛星的主要任務是測量衛星本體的工程參數和空間環境參數,奠定衛星軌道測量和無線電遙測技術基礎。 同時會議還提出,“必考慮政治影響,“東方紅”一號衛星應該比蘇聯和美國的第一顆衛星先進、可靠,要比他們的衛星質量大、壽命長、技術新、能聽得見”。 著名科學家、“衛星之父”孫家棟把這顆衛星的總體要求總結為“上得去,抓得住,聽得到,看得見”。 “上得去”就是要保證衛星能飛上天;“抓得住”就是衛星上天以后地面能對衛星實施有效測控;“聽得到”就是衛星播送的音樂可被地面接收;“看得見”就是衛星在軌飛行時能讓地面上的人用肉眼直接看得見,以便鼓舞人心。 由于衛星的名字就叫“東方紅”一號衛星,所以它播放的音樂被中央確定為《東方紅》樂曲。 衛星發射前,錢學森和孫家棟最為擔心的,是這顆衛星上天后,亮度相當于天空中的7等星,而人的肉眼最多只能看到6等星,怎么樣才能讓全國人民都看見這顆衛星呢? 經過大家的群策群力,終于想出了一個辦法:在末級火箭上加一個特殊材料制成的‘圍裙 ’,衛星上去之后,末級火箭脫離,‘圍裙 ’撐開有幾十米,這樣就能大面積反射太陽光,能夠被人的肉眼看到。 “看得見 ”的問題就這樣解決了! 解決了“看得見 ”的問題,能不能保證廣大人民群眾“聽得見 ”呢? 要知道在當時那個年代,衛星能在天上順利地播放《東方紅》具有重要的政治意義,其重要性并不亞于衛星本身??墒菃栴}是怎樣聽?用什么聽?聽到的《東方紅》會不會跑調? 面對這個難題,孫家棟和音樂裝置的設計者劉承熙開始了技術上的探索。他們跑遍了北京大大小小的樂器店,最后決定把北京火車站鐘聲的節奏和鋁板琴的琴聲合二為一,奏出音質純正、節奏明快、格調高雅的《東方紅》 樂曲。 要讓衛星在繞地球轉的時候,地面上的人能用普通收音機收聽到《東方紅》,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給衛星裝上發射機,但當時火箭運載能力有限。 這個方案并不可行。孫家棟研究來研究去,決定采用地面站轉播的方式,讓全國人民的收音機中接收到地面跟蹤站轉播的衛星信號,這樣就完美地解決了“聽”的問題。 四、 舊的問題解決了,新的問題又來了——衛星超重了。 其實這并不是錢學森、孫家棟等科學家忽略了衛星質量的問題,這個問題與當時的政治環境有關。 七十年代,毛主席在老百姓中的威望達到頂峰,全國人民出于對毛主席的熱愛,每個人每天都會自學地佩戴毛主席像章。 “東方紅一號”衛星是是不同的單位研制分系統再進行組裝的,各個研制單位出于對毛主席的崇敬,都在自己研制的分系統中鑲嵌了不少毛主席像章,導致衛星超重了。 衛星是由無數精密儀器組合在一起的,每個儀器也都有特定的散熱條件,材料厚度不同,散熱情況也不同,而鑲嵌毛主席像章,無疑增加了安全隱患,對衛星的穩定帶來了極大的影響。 2020年7月9日20時11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將亞太6D衛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獲得圓滿成功。 但是這次發射,也遇到了衛星質量超重的問題。 長征三號火箭的GTO運載能力是5.5噸,而這顆亞太6D衛星的重量卻達到了5.55噸,比長征三號火箭的GTO運載能力超出了50公斤。 為了能將亞太6D衛星安全送入了太空,我國通過減輕火箭自身重量的方式,才解決了這個問題。 設計人員對長征三號火箭進行了改進,將火箭的自身重量減少了50公斤,這樣剛好就抵消了亞太6D衛星的超出重量。 為長征三號火箭減重是個極具技術含量的工作,即使是在今天,設計人員也得分三步走。 第一步是減少補壓氣瓶數量,將5個氣瓶變成4個氣瓶,給長征三號火箭減重20公斤。以現代的技術,減少一個氣瓶,依然能滿足補壓需求。第二步是減少防晃板的數量。 將4層環形防晃板減少為2層,讓火箭又減重了20公斤。第三步是為火箭貯箱選用了更輕薄的壁板,讓火箭減重10公斤。 通過這三步走,我國科學家們這才成功為長征三號火箭減重了50公斤,剛好滿足了亞太6D衛星的發射要求。 但是這些方法在當年的技術條件下,是無法做到的。怎么給衛星減重?這個難題放在了孫家棟的面前。 五、 2010年12月17日《人民日報》刊出的《航天赤子孫家棟》一文,便詳細地講述了這段歷史:“孫家棟去人民大會堂向周恩來總理匯報衛星進展,為了是否該如實匯報像章的問題,他想了一夜。匯報時,圖紙鋪在地毯上,孫家棟蹲著給周總理講解。周總理聽得入神,也蹲下來細聽。孫家棟趁機提了像章的事情。 周總理聽后同在場的人說:你們年輕人對毛主席尊重、熱愛是好事,但是大家看看我們人民大會堂這個政治上這么嚴肅的地方,也不是什么地方都要掛滿毛主席的像章。什么地方什么時候掛都是非常嚴肅的事情。” 說完,總理拍了拍孫家棟的肩膀:“大家對于毛主席的熱愛是可以理解的,但政治掛帥的目的,就是要把工作做好,不能搞得太庸俗,你們回去之后,好好考慮一下,把這個道理給群眾都講清楚,搞衛星一定要講究科學性。我想就不會有什么問題嘛。” 周總理的一番話,最終讓這個棘手難題得到了解決。最終上天的“東方紅一號”衛星,外形為近似球體的 72 面體,直徑約 1m,質量質量為173kg。 1970年4月1日,裝載著兩顆“東方紅一號 ”衛星、一枚“長征一號 ”運載火箭的專列,緩緩抵達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4月24日3點50分,周恩來打來電話:毛澤東主席已經批準這次發射,希望大家鼓足干勁,細致地做工作,要一次成功,為祖國爭光! 4月24日21點35分,衛星發射的時刻到了。隨著現場指揮的一聲“點火!”操作手按下了發射按鈕,火箭的4個發動機噴出了橘紅色的火焰,巨大的氣流將發射架底部導流槽中的冰塊吹出四五百米遠。 火箭在震耳的隆隆聲中離開了發射架徐徐上升,發動機噴出的幾十米長的火焰光亮奪目。 21時48分,衛星正式進入軌道;兩分鐘后,地面收到衛星播送的《東方紅》音樂,聲音清晰而又洪亮。 1970年4月25日18點,新華社向全世界宣布:1970年4月24日,中國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衛星運行軌道的近地點高度439公里,遠地點高度2384公里,軌道平面與地球赤道平面夾角68.5度,繞地球一圈114分鐘。 衛星重173公斤,用20.009兆周的頻律播送《東方紅》樂曲。 六、 幾十年過去了,如今的中國,已經成功地進行了數次航天發射,長征、神舟、天宮、嫦娥.....無不見證著新中國航天事業的輝煌。 1999 年 9 月 18 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即將迎來50華誕之際,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決定,對當年為研制“兩彈一星”做出突出貢獻的科技專家予以表彰,并授予于敏、孫家棟、錢學森等23 位專家“兩彈一星功勛獎章”,追授王淦昌、鄧稼先、趙九章、姚桐斌、錢驥、錢三強、郭永懷“兩彈一星功勛獎章”。 這一天的晚上,蔚藍色的蒼穹明凈如水,廣闊無垠。一輪彎月銀光淡柔,幾顆星星若隱若現。孫家棟仰望星空,若有所思,也許他正在描繪著"中國星座"的又一幅輝煌藍圖…… |
1970年4月24 日,是一個值得全體中國人特別紀念的日子。
故宮也叫紫禁城,是明清兩代王朝皇室的居住地。在這里,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