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遮陽避雨的訴求自古就有,一起來看看,聰明的古人都準備了怎樣的器具吧。 先秦 早期的傘被稱作“蓋”或“?!?,由草、竹片等制作而成,有柄可持,外形很像現在的雨傘,但還不能收起來。 用帛制成的傘最早出現在西 ...
遮陽避雨的訴求自古就有,一起來看看,聰明的古人都準備了怎樣的器具吧。
先秦 早期的傘被稱作“蓋”或“簦”,由草、竹片等制作而成,有柄可持,外形很像現在的雨傘,但還不能收起來。 用帛制成的傘最早出現在西周時期,帛制傘由于價格昂貴,一般為貴族所用,主要為達官顯貴、士大夫外出的裝飾品和權勢的象征。
圖片來自:Pexels 平民百姓買不起帛傘,生活中多使用斗笠或者蓑衣,《詩經·小雅》里就有人們穿蓑衣戴斗笠的記載:“爾牧來思,何蓑何笠。” 蓑衣具有中國古代服裝的重要特征和標志:上衣下裳。上衣叫“蓑衣披”,顧名思義,是披在肩上的。下裝是一件圍腰短裙,叫“蓑衣裙”,與裳基本相似。有的稍長,從胸部連接至腰部,有點像現代女性的吊帶裙。 秦漢 這一時期的傘主要流行于特權階級,除了遮陽避雨,還是一種身份地位的象征。裝在車子上的傘又叫傘蓋,一般的庶民百姓沒有用傘蓋的權力,當然也用不起。 秦代 秦陵一號銅車馬 秦始皇陵博物館藏 出土于秦始皇陵的彩繪銅車馬上帶有一柄傘,設計精巧,可以操縱機關傾斜來遮蔽不同角度的陽光,還使用了世界上最早的荷葉座和世界上最早的齒輪。 西漢 執傘女銅俑 云南李家山青銅器博物館 至于拿在手上的傘,一般是曲柄傘,為什么要將手柄彎曲呢?貴族出行一般都由侍從撐傘,但侍從地位低下,不能與其并行,所以專門設計了曲柄傘具,使得撐傘者能跟隨其后,為了自己的彰顯貴族身份,可真是費盡心思。 秦漢時期,幾乎每家每戶都有蓑衣斗笠,東漢許慎《說文》注曰:“蓑所以備雨,笠所以御暑。”當時已經成為平民的日常用具。 魏晉南北朝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傘,與前代一樣,也是一種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只有特定的階層才可以使用。北齊規定:王、庶姓王,儀同三司以上,用翟尾扇、紫傘?;首诩叭芬陨瞎?,用青傘朱里。再其下一直到士人,用青傘碧里。 太原北齊徐顯秀墓墓室北壁壁畫 《玉屑》中提到,元魏之時,為了便于步行、騎馬,“魏人以竹碎分,并油紙造成傘”,可見當時人們為了方便而發明了油紙傘。 油紙傘的出現得益于東漢蔡倫改進的造紙術,紙的使用得到普及,人們開始用廉價的紙來代替昂貴的絲帛制作傘面,并在紙上涂以桐油,使之遇水不化,用于避雨。 北魏 《列女古賢圖》屏風漆繪 局部 山西省博物館及大同市博物館分藏 《南史》中記載了一個有趣的故事:“(王籍)乃至徒行市道,不擇交游,有時途中見相識,輒以笠傘覆面。”看見熟人也不打招呼,以傘遮面,蒙混過去,心中默念:看不見我看不見我。 除了傘面涂油,南北朝時,還出現了一種絲絹類紡織品涂上油后做成的“油衣”或“油帔”?!稌x書·桓玄傳》中記載:“(劉)裕至蔣山,使羸弱貫油帔登山,分張旗幟,數道并前。”登山時使用雨傘不便,還是雨衣好使。 隋唐五代 隋唐五代時期,傘的使用更加普遍,人們除日常用于防雨外,也用來遮陽避暑。如宋代徐鉉《稽神錄》:“江南軍使蘇建雄,……時盛暑赫日,持傘自覆。” 和前代一樣,隋唐時期統治者對傘的使用也作了非常具體的規定。如《隋書·禮儀志五》:“王,庶姓王,儀同三司以上,親公主,雉尾傘,紫傘?;首诩叭芬陨瞎?,青傘朱里。其青傘碧里,達于士人,不禁。” 宋 李唐《秋江待渡圖》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當時皇室和三品以上官員一般用紫傘、紅傘,中下層士人群體已經流行使用青綠色的傘,所以也不去禁止。 人們還充分利用大自然賜予的各種天然材料制作雨衣,如江南地區盛產的棕絲,棕絲是棕櫚樹皮上的一種纖維,經加工也可編織成雨衣,俗謂“棕衣”。 五代十國 佚名 《雪漁圖》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唐代詩人韋應物有《寄廬山棕衣居士》詩“兀兀山行無處歸,山中猛虎識棕衣”。柳宗元《江雪》中描繪的“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可謂詩中有畫,讀來便覺浮現眼前。 宋元 到了宋代,傘的使用已經非常普遍,《宋史·輿服》記:“傘,人臣通用,以青絹為之。”當時大小官員中盛行青絹涼傘。 青絹涼傘還被用于婚嫁禮俗中,《夢粱錄》之《嫁娶》卷載:“至迎親日,男家刻定時辰,預令行郎各以執色,如花瓶、花燭……青涼傘、交椅,……前往女家,迎取新人。” 北宋 張擇端 《清明上河圖》局部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據統計,北宋著名畫作《清明上河圖》中,一共有42把傘,可見當時傘的流行。吳自牧的《夢粱錄》記載,當時傘的種類很多,形狀多樣,顏色豐富,都城臨安的制傘業發達,儼然已是全國的生產中心。 今天所見的太陽傘,在北宋都城汴京已經出現,且被商家普遍使用。在《清明上河圖》中的許多沿街店鋪前,就有張開的大遮陽傘,街道兩旁的空地上,也有不少小商販在張著的大傘下做生意。 宋朝官員甚至還利用油紙傘來破案,沈括在他的《夢溪筆談》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嘗有毆人死者,處厚往驗傷,以糟胾灰湯之類薄之,都無傷跡。……以新赤油傘日中覆之,以水沃其尸,其跡必見。” 元 佚名 《杜甫像》局部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蓑衣斗笠的使用則沒有等級限制,平民百姓家,老少皆宜,宋代李迪的《風雨歸牧圖》描繪了江南鄉村常見的景象。 南宋 李迪 《風雨歸牧圖》 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放牧途中,風雨大作,兩牧童策牛逆風徐行,一人披蓑俯身緊拉住斗笠,而另一牧童的斗笠被風吹落,急忙去撿。 明清 據《古今事物考》載,明代對一品至九品的官員用傘都做了細致規定,不同的等級使用不同顏色和樣式的傘,不可逾越。 明清時期,傘的樣式與制作材料,與前代相比變化不大,主要有方傘、直柄傘、曲柄傘、羅繡傘、油絹傘等。 清
冷枚 《雪艷圖》局部 上海博物館藏
《紅樓夢》在第二十一回中寫道:“寶玉聽了,只得回來。剛至沁芳亭,見探春正從秋爽齋來,圍著大紅猩猩氈斗篷,戴著觀音兜,扶著小丫頭,后面一個婦人打著青綢油傘。” 當時社會上普遍使用的還是油紙傘,油布傘,顏色以青為主,而今天,我們有各式各樣的折疊傘,自動傘,納米無水雨傘等等。 明代以后,雨衣的制作愈發考究,《酌中志》記載,宮廷的大臣們有的穿絹綢和蠶繭紙做的雨衣,有時也穿紅雨衣。 明 陸治《寒江釣艇圖》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在狂風暴雨的天氣里,或者需要體力勞作的情況下,雨衣是比傘更方便的工具,即使是現在,我們依舊少不了它的幫助。 友情提醒,夏季天氣多變,出門前記得要看好天氣哦~ 參考資料: 陶學鋒,《中國古代的傘文化》 秦菊英,《秦漢時期江南地區游具設計及審美》 來源丨博物館丨看展覽 編輯丨甘小博 |
遮陽避雨的訴求自古就有,一起來看看,聰明的古人都準備了
每個國家都會有自己的信仰、文化與歷史,這些內容展現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