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這一諺語在我國民間流傳甚廣,從囁嚅小兒到耄耋老叟皆是耳熟能詳,這個典故講的是李白垂髫之年的求學秩事。 但發生在哪里,卻很少有人知道,在眾多的流傳地點中,其中就有一種說法是這個 ...
“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這一諺語在我國民間流傳甚廣,從囁嚅小兒到耄耋老叟皆是耳熟能詳,這個典故講的是李白垂髫之年的求學秩事。 但發生在哪里,卻很少有人知道,在眾多的流傳地點中,其中就有一種說法是這個故事就發生眉山天府新區錦江鎮。 據《蜀中名勝記》記載:磨針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傳李太白讀書山下,未成,棄去。過小溪,逢老媼方磨鐵杵,問之,曰:“欲作針。”太白感其意,還卒業。 是否真有其事,還是道聽途說,千百年后的今天,新眉兒帶大家一探究竟。 在象耳寺尋找李白蹤跡 象耳寺在眉山天府新區錦江鎮象耳村,距視高街道約20公里。 沿著蜿蜒的鄉村水泥路走到盡頭,就看見象耳寺牌坊。到達后山停車場,才有了一段陡峭的山路。站在山頂,春風撲面,滿眼青翠,山下的太白湖如一條玉帶盤繞在山間。此時,突然憶起五代前蜀詩人杜光庭游覽讀書臺,憑吊太白遺跡后,寫下了的“山中猶有讀書臺,風掃睛嵐畫障開。華月冰壺依舊在,青蓮居士幾時來”的詩句。 象耳寺因處象耳山而得名,以前,象耳山不但是四川岷江中游通衢要津上的一大風景區,也是蜀中佛教勝地。象耳山景色秀麗,重巒疊障,山下有二溪環繞,山麓是一個半環形的山谷,形似一只大象的耳朵。據重修三門碑記載,象耳寺在明代以前叫大圣寺,初建于南北朝,是蜀中有名的大寺之一,共有九樓十八殿三千一百間,僧眾千余,“鳴鐘曉吃飯,騎馬關山門”。寺后懸崖有唐代摩崖造像31龕,計1104尊。 “從老一輩的得知,寺廟興盛的時候,里面的和尚有上千人。”家住象耳村67歲的韓樹清告訴我們,就現在的青山綠水、斑駁的摩崖石刻,以及不被千年塵埃遮隱的“李白讀書臺”、“寶硯”、“磨針二溪”,便能證明當年的象耳寺煙火是何等旺盛,其山水之清幽又是何等迷人。 清幽,是吃齋念佛之人的好去處,也是讀書人的向往之地。少年時期的李白,曾從江油青蓮游學于彭山象耳寺。因年少貪玩,想棄學回家。途中,見一老婦在溪邊磨鐵棒。李白好奇,問老婦:“何為?”答曰:“欲作針耳。”這就是古人名言“鐵杵磨成繡花針”之出處。“響鼓不用重錘”的李白頓悟,請問老婦姓氏。老婦自言姓武。后來成為一代詩仙的李白,將此溪旁一巖取名“武氏巖”,將磨針處取名“磨針溪”,以示紀念。 (圖為 磨針溪) (圖為 李白讀書臺) 從當地村民胡玉彬的口中我們還聽說了李白的又一奇事。一天,李白因鬧經濟危機,去廟里燒香。夜里便有仙人指點,告訴他山里有個“銀窩洞”,可助他完成學業。說來也怪,這洞只有李白的手伸進去,才能掏出一錠銀子。別人的手要么伸不進去,要么伸進去什么都沒有。 所以,李白一生對象耳寺念念不忘,多次返回象耳寺憶舊。有眾多題留為證:“夜來月下臥醒,花影零亂,滿入襟袖,疑始濯魄于冰壺也。” (圖為 象耳寺殘存的佛像) 李白故里在江油,為何來象耳寺求學? 翻閱史書,我們了解到象耳山地處成都平原的水陸交通樞紐,扼南方絲綢之路及府南二河交匯處,山上有象耳寺(亦名大圣寺)。 據史料記載,盛唐時期的象耳寺中高僧層出不窮,僅唐宋時期在全國乃至東南亞享有盛名的高僧就有三個——法泰和尚、釋道會和袁覺禪師。這些高僧精通佛典外,因此,求學,求法的學子慕名而來,絡繹不絕。由是觀之,以當年此地的鼎盛繁華,少年李白千里迢迢到象耳山求學確實在情理之中。而今雖無法得見昔日寺廟的繁華,但細觀精工雕刻的柱礎和后山三十余龕一千多尊造型精美的佛文化主題摩崖造像,遙想昔日恢宏佛國晨鐘暮鼓的莊嚴,仍不禁讓人肅然起敬。 (圖片來源于網絡) 作為詩仙的李白,除了天資聰穎,亦與其在象耳寺的勤奮公攻讀有關,正所謂:“未有神仙不讀書”。相傳,李白曾到象耳山拜高僧求學,初到時僅5-6歲,性情十分頑劣,經常到清水溪、寶硯溪戲水游玩,高僧拿他也沒有辦法。有一天,李白在清水溪邊玩了一個不亦樂乎,直到肚子餓得咕咕叫,才從溪邊沒精打采的往回走。途中,忽見一個滿頭白發的老婦人拿著一根鐵棒在溪邊的一塊大石頭上磨得嘩嘩直響,累得滿頭大汗氣喘吁吁。 李白覺得很奇怪,便問到:“老奶奶,這么大的鐵棒你磨來做什么?”老婦人說:“我打算磨來做繡花針”。李白哈哈大笑:“這么大的鐵棒不知道要磨到哪年哪月??!”老婦人也笑著說:“只要功夫深,鐵棒磨成繡花針。”李白頓悟,從此后開始發奮讀書,無論炎炎烈日,還是霜雪冰天,始終如一,終成大器。據說,老婦人自言姓武,所以后來李白將溪旁一巖取名“武氏巖”。 而又有民間相傳:這個老奶奶其實是智慧第一的文殊菩薩,前來來點化太白金星下凡的李白,開悟詩仙太白投身凡胎之后的沉迷和智慧障。 李白功成名就后,為紀念這位大詩人,后人就將清水溪更名“磨針溪”。名山,古剎,高僧,詩仙……如今,這三個字仍靜靜的沉睡在水里,見證著這段傳奇。而象耳巖上殘存著部份唐末、五代文人墨客所題的詩詞,其中就有晚唐詩人杜光庭詠李白讀書臺的題詩:“山中猶有讀書臺,風掃晴嵐畫障開。華月冰壺依舊在,青蓮居士幾時來。” 尋找“磨針溪” 發現“武氏巖” 如今的象耳山依然林木茂盛,昔日的風貌尚依稀可尋。山下的太白湖,亦蜿蜒于青山幽谷之間,而重建的象耳寺莊嚴寧靜,的確不失為一方尋幽訪古、品茗參禪的養心勝地。 而“磨針溪”是否真的存在?在當地人地指引下,我們來到了寺廟腳下的太白湖。“這兒就‘磨針溪’。”當地人指著一條小河告訴我們,這條小河可終年橫舟搖櫓,至今還有木船載人送物。若有耐心和膽子,可像當地人一樣放開嗓子高喊:“船家——,撐船過來——”不一會兒,湖中就有木船出現,一槳一槳地劃過來,小船晃悠晃悠,仿佛一不小心湖水就要漫進來。 而坐上了船,可別忘了請船家把你撐到象耳崖下,瞻仰那些唐、宋時期的名人雅士們留下的題刻詩詞。還有石窟、壁浮雕、壁刻等等。內容大多是佛像或講經圖,其精湛的技藝令人感嘆。 不過遺憾的是,當天我們并沒見到唐、宋時期的名人雅士們留下的題刻詩詞。村民胡玉彬告訴我們,現在大量的題刻詩詞都已經被河水侵蝕了。“我小的時候,有一天跟隨父母去干農活,由于突然天下大雨,我曾跑到河邊一座石窟里躲雨,那時候都還可以見到那些石窟里的題刻詩詞。”胡玉彬稱自己見過那些題刻詩詞。 尋找到了“磨針溪”,“武氏巖”應該就在不遠處。“快看,這塊石頭就是‘武氏巖’。”同行當地人指著一塊酷似饅頭的大石頭說。石頭上刻有“李白讀書臺”幾個大字,明顯是后人所為。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登上讀書臺,新眉兒不覺吟起了李白的這首詩。仿佛間,面前隱約站著這位眉宇間亮堂著逼人的英氣的李白,跨越千年,他的英姿依然讓人為之感念。 撰稿\編輯:殷勇、徐佳 視頻\圖片\配音:陳世濤、徐佳、江文杰 責任編輯:趙典 |
“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這一諺語在我國民間流傳甚廣,
2013年,北京保利集團舉行了8周年春季拍賣會,在這次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