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上海疫情防控形勢吃緊,可正在“爬坡攻堅”階段的國家重大科研不能掉鏈子。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大量科研骨干主動留所,接受封閉式管理,上千名科研人員想方設法駐守崗位,克服種種困難,力??蒲羞M度。 小區晚 ...
上海疫情防控形勢吃緊,可正在“爬坡攻堅”階段的國家重大科研不能掉鏈子。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大量科研骨干主動留所,接受封閉式管理,上千名科研人員想方設法駐守崗位,克服種種困難,力??蒲羞M度。 小區晚上六點剛解封 他八點就回到了崗位 2022年是科研任務異常繁重的一年,許多國家重大科研任務還正處于爬坡攻堅階段。面對疫情嚴峻的考驗,為確??蒲许椖窟M度,許多科研骨干主動留所,接受封閉式管理。 光電中心的電子裝聯是專業從事電子產品裝聯工藝研究、組裝生產的技術支撐部門,對科研項目至關重要。 農歷春節到現在,在該中心支部書記陸瑾雯的印象中,電裝組只在大年初一休息了一天。三月中旬,電裝組的兩位專職檢驗員同時被封控在家。檢驗員骨干丁行成臨危受命,扛起了電裝組的所有檢驗工作。連續幾天,他幾乎每天都主動工作十幾個小時,累了就睡在所里辦公室,毫無怨言。和他一起在辦公室搭行軍床的,還有兩位90后的同事。他們的目標只有一個——確保型號項目的熱控布線不斷檔。 “居民同志們,晚上6點小區解封!”電裝特殊工藝處理組組長李寅生一得到解封消息,立即準備了換洗衣物,當天晚上8點就趕到所里。為了把前期因為封控耽誤的工作進度趕緊補上,每天工作到凌晨,只為把疫情對項目的影響程度降至最低。 關鍵時刻能頂上 每個人都要“全能備份” 科研攻關,并不是靠一兩個人單槍匹馬、孤膽英雄就能完成。它牽涉到長長的器材、設備、配料等一系列物資保障。 每天,技物所的電子元器件庫房會收到二三十份的電子元器件配料單,及時將對應的電子元器件配料出庫,是保障各大科研項目順利推進的必要環節。 3月中旬以來,條保中心庫房兩名日常工作人員所在的小區先后被封控。關鍵時刻,元器件保障綜合組原本熟悉該項工作的程民生、陳南和賈芳頂了上去。 為確保電子元器件庫房的供應,陳南還手把手教會了每個部門同事,“每個人都是備份崗,關鍵時刻能頂上!” 三月中旬,技物所某載荷團隊因上海疫情原因,無法到外省開展載荷光機結構的力學試驗。經多方聯系,終于在臨港找到了試驗設備和場地。為配合外單位疫情防控要求,團隊協同高效,卯足了勁,連續工作三十幾個小時,完成了原本計劃三天完成的工作量,確保試驗正常完成。 機裝結構工程師丁曉翔是一名居住在宿舍的年輕職工,近期小組大部分成員因身處封閉小區,工作的重擔一下子落在了丁曉翔身上,“我住在所里,還是方便的,小組的工作,就算是一個人‘包圓’,也責無旁貸!”他笑著說。 讓崗位變成“移動的家” “沉浸式”科研效率再提升 3月初,上海技物所即對疫情發展作出反應,要求職工配合市區流調開展工作。3月11日,根據疫情發展態勢,上海技物所對留宿園區的全體研究生、職工實行封閉式管理,同時要求通勤人員嚴格遵守屬地要求各項疫情防控措施。 面對嚴峻的疫情防控形勢,為讓科研人員能安心留所駐崗,能睡好、吃好,技物所的后勤保障部門想方設法提供保障。 最近,某重大任務載荷研制團隊正在開展正樣集成。“正在研制的載荷技術難度很大,要實現很多‘第一次’,對各方面的要求很高”光學設計師黃茂潼說,二十幾天來,他們組十來個成員主動住宿在園區,工作在哪里,“移動的家”就在哪里。 光機結構工程師王成彬說,由于所里配備了充足的物資,“封閉在園區,正好開展‘沉浸式’科研”。封控當天,正逢87年的小伙子胡凱生日,項目組通過快遞購買了生日蛋糕,讓他度過了一個難忘的生日。 作者:通訊員虞慧嫻 記者許琦敏 圖片:上海技物所提供 責任編輯:任荃 來源:文匯報 |
上海疫情防控形勢吃緊,可正在“爬坡攻堅”階段的國家重大
說起立陶宛,我們都知道,這是一個對華不友好的國家,雖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