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你覺得自己是普通人嗎? 疫情之下還有份工作,老人尚在且身體健康,孩子調皮可愛、健健康康,工作壓力雖然很大,但家庭還算溫馨。 就這樣,你還覺得你是普通人? 不,你其實是少數人。 你自己到底有多不自信,才覺得 ...
你覺得自己是普通人嗎? 疫情之下還有份工作,老人尚在且身體健康,孩子調皮可愛、健健康康,工作壓力雖然很大,但家庭還算溫馨。 就這樣,你還覺得你是普通人? 不,你其實是少數人。 你自己到底有多不自信,才覺得自己是個普通人啊。 快扒開眼睛看看吧。 互聯網大廠,正遭受史無前例的大裁員。 周末兩天,社交平臺上一份致京東員工的“畢業須知”引起熱議。 大致就是這輪京東裁員涉及面廣,頗有點狠。 京喜、京東國際、京東零售、京東物流、京東科技等多個板塊的多個事業部都設置了裁員比例,多數在10%~30之間。 最夸張的,是京喜廣東戰區,裁員比例更是高達100%。 上午還在工作,下午就通知安排交接,殺得員工措手不及。 經濟上行期,行業猛速擴張,多少年輕人涌入添磚加瓦,奉獻青春汗水,一旦行業收縮,輕輕一抖,將你拋棄。 而這一場互聯網的團滅,還不僅出現在京東。 滴滴杭州也傳出大裁員,滴滴貨運已經裁員90%,剩下10%從杭州遷到北京,不同意逼裸辭。 專注微商的有贊商城被爆大規模裁員,并且裁員比例疑似中臺部門達到70%,新零售部門50%,教育部門全員裁撤。 依托微信、快手等平臺的電商公司,也都在裁員。 殘忍嗎? 殘忍。 但時代的一粒沙,落在每個人身上就是一座山。 行情好的時候擴張多猛,現在收縮就有多狠。 大家每每看到這些行業大裁員,第一直觀感受是不是經濟不行了? 可千萬別聽一些賬號瞎扯,經濟形勢確實不太好,但不至于壞到這個份上。 互聯網大裁員無非就2個原因: 1、過去擴張太猛,現在增長乏力。 2、資本壟斷太夸張,受到打擊! 過去20年是互聯網行業高速發展的20年,改變了中國人消費模式的同時,互聯網企業都在發大財,員工也都跟著躺賺。 直到現在大家都覺得大廠賺錢,實際上能賺錢的大廠根本不多。 規模大如京東,其實去年都在虧損。 2021年的財報顯示,京東集團實現營業收入9515.92億元,同比增長27.59%;經營利潤41.41億元,同比增長-66.45%。 類似的還有很多,有贊從2018年至2020年,有贊歸母凈虧損分別為7.26億元、5.92億元、2.95億元,累計虧損16.13億元。 說白了,很多互聯網企業都是在賺規模,賺估值,就是沒賺錢。 剛開始的時候確實在賺錢,可賺到錢之后呢,又把利潤去開拓其他新業務。 比如滴滴去搞生鮮販賣、搞同城快遞,搞了非常多的新業務。 阿里巴巴,除了有淘寶天貓,又搞出一個動物園的app,這些新業務都得招人,還得大量招人,結果呢又沒有利潤,不賺錢。 等于花了一大筆錢,招一大批人,然后根本沒錢賺。 最無語的是,為什么要搞這些新業務? 因為不想讓同行先搞成功,所以先招一批人,砸錢研究新業務,給自己建設護城河。 說白了,就是先跑馬圈地,賺不賺錢不重要,先把規模搞起來,不讓競爭對手進來,才是最重要的。 畢竟互聯網模仿太快了,稍微慢點就跟不上了,而只要研究成功一個,再領先占領市場,誰就占得先機。 你們現在看看你們手機上的外賣平臺,再看一下買菜平臺,就知道產品有多同質化! 幾乎所有互聯網企業的利潤都用于發工資,用于留住市場上的人才,寧愿讓他們花大量時間開發沒有意義的APP,也不愿意讓人閑著。 這就導致大量的人才浪費! 站在企業的角度,這種浪費不是沒有意義,如果一旦有一家互聯網公司成功廝殺出位,最后成為一個超大規模的壟斷巨頭,那帶來的天量利潤完全可以彌補前期砸的所有錢。 可是,ZF覺得這屬于互聯網的“過度擴張”,這完全不利于市場秩序。 所以2020年年底,我們利用反壟斷法對幾家“過度擴張”的互聯網巨頭給予了警告。 至此,也終于有互聯網公司痛定思痛,進行裁員。 如果不能再搞這種模式,互聯網行業靠什么繼續生存和發展? 始終還是利潤為王,這才是商業的基本原則。 這么一想,裁員不就正?,F象嗎? 不賺錢的項目就會被砍掉,這才是健康的市場。 過去互聯網行業經歷了20年的黃金發展階段,但現在明顯增長乏力,不可能繼續無腦擴張,經濟規律不允許,而我們國家更不允許。 這也就是2022年開年互聯網就出現大批裁員的原因。 互聯網公司增長放緩甚至停滯,新市場新業務新機會越來越少,自然就不需要那么多人了。 就算經濟恢復到疫情前水平,這種變化都不可逆。 所以“經濟不行”真的不背鍋,除非國家廢除反壟斷法。 那么被裁員的這些人怎么辦? 我不得不給大家來一波心理按摩了,不是毒雞湯,只愿撫慰你焦慮的心。 別喪,被裁員是人生一場閱歷,但多少人仍在努力奔跑。 我已經無力總結3月了,前有疫情反撲,深圳按下暫停鍵一周,以經濟代價換來動態清零,后有MU5735墜機的悲痛事件,再到近期市場紛紛揚揚的裁員、降薪。 整個3月,確實有點喪。 但換個角度呢,這個世界上除了生命,沒有什么過不去的坎。 就如同墜機發生后,所有人的頓悟是:明天和意外,永遠不知道哪個先來。 而你現在只是短期失業而已,中國有6億人月收入也就1000元,仍然有超一半的人為了三餐溫飽在裸腳奔跑。 2020年最慘的是旅游行業的員工,我認識的人多數短暫躊躇半年后馬上轉行,雖然賺的少了,但有份工,能有收入比什么都強。 2021年最慘的加上了教培行業員工以及房地產行業員工,我認識的房產銷售果斷從賣房轉去了賣新能源汽車,教培行業的跳去電商或者考公、考教。 再到2022年初,互聯網巨頭裁員,半層辦公室搬空。 可見行業的難沒有針對性,所有行業本質上都是普通行業。 互聯網行業只是恰好踩在了風口而已,沒有任何行業能永遠超越其他行業。 哪怕經濟恢復了,互聯網也回不去以前的輝煌時代了。 認清楚這一點,平常心對待現在的變化,降低自己的工資期望,盡快再就業才是我們個體最好應對時代的變化。 在行業好的時候,留好現金儲備,做好資產配置。 一旦遇到危機,你手頭的現金和優質資產依然可以讓你熬過寒冬,并且等到下一個春天的來臨。 畢竟: 沒有任何一個行業能無限增長,并且工資也不是永遠逐年上漲的。 以上,心理按摩完畢。 生活本來就不是甜的,苦才是常態,而我們努力生活的就是為了找到那一點甜。 面對不斷變化的市場環境,我們要做的就是迎合變化,并不斷修正我們看待事情的方式。 遇事情別悲觀,而是積極樂觀去解決。 裁員不是今年才有的,任何時候任何行業都有可能發生。 如何避免? 1、提高自己的能力,降低自己再就業的薪資期望,迎合變化才是最關鍵的。 2、做好風險應對措施。 焦慮失業,擔心經濟不好的背后,其實是自己害怕自己沒有風險承擔力。 給出大家最好的建議,就是做好儲蓄,年輕人真不要追求所謂的及時行樂和月光。 家庭也必須要有一定的流動資金,應對失業、孩子教育、就醫、意外等等。 另外,就是做好資產配置,否則拼命存錢也只會被通脹給稀釋掉你的財富。 只有兜里有錢,手里有資產,才能面對任何變故還能泰然自若。 而我們現在最優質的的資產,仍然是房子。 你可能又不愛聽了,但這就是大實話。 說句有點扎心的話,再高級的打工仔,都比不上有一套房的普工。 只是,未來至少10年,房子不再普漲,想吃肉,就得好好挑。 我們見過太多肉沒吃到,牙給瞌碎的。 如果你也想吃肉,可以找我們聊聊,今年經濟確實有壓力,我們國家也已經出臺一系列政策刺激經濟,在普世放水和調控放松的2022年,樓市還有大機會。 每次危機,都是一部分人的機會,另一部分人的危險。 |
你覺得自己是普通人嗎? 疫情之下還有份工作,老人尚在且
根據北京商報報道,3月10日SOHO中國董事長潘石屹宣布,將